《天津纺织科技》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天津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源:天津纺织科技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1 天津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以来,天津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有效形式,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一减三增”农业结构调整作用初步凸显;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二是生产方式转变成效显著。绿色化引领品牌发展效果显著;科技化助推优质产业和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 三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展现新气象、实现新发展;农产品物流中心区建设初具规模;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 四是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大力培育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领农业高质化高端化发展;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规模扩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日益壮大。 五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落实农业部天津市政府合作框架协议,着力打造“四区两平台”建设;京津冀休闲农业实现一体化发展;新一轮招商引资助推产业振兴初现端倪。 2 天津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天津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省市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 2.1 推动产业融合下沉有待加强 乡村产业振兴在整体推动上还有一定差距,一些相对落后的镇村往往是融合发展滞后的区域。各产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发展较快,但打破产业界限,促进各产业间联动的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尚不完善;基于产业融合发展的各类新型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还停留在探索阶段,亟需进一步发展壮大。 2.2 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依然存在 融资难、引才难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基层“一懂两爱”人才十分短缺[2],农业科技人才总量并不少,但领军型和实用型农业科技人才还偏少,很多特色优势产业产品和新兴产业产品缺乏科技人员进行持续研发和技术支撑。 2.3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产业纵向融合较多,横向、跨界、参透融合较少。高端农产品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有品质无品牌,低产量高成本,名气不小市场不大,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前延后伸、开发多元化产品还不充分,存在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的现象。农村电商发展相对滞后,营销方式比较简单。 2.4 农业规模化品牌化有待加强 特色农产品品牌较多,但生产能力和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较弱,同时商标注册意识、保护意识跟不上,有竞争力的市场品牌不多。多数产业化组织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缺乏,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经营理念观念落后,导致经营产品多为原始农产品或经过简单包装加工后的初级农产品,在精深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等方面档次不够,附加值不高。 3 天津乡村产业新业态发展构想 新时代推进天津乡村产业发展,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融合模式,发展新业态,全力打造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升级版,努力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实现乡村振兴。 3.1 抓好“农业+”,推进农业功能拓展 将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结合起来,将一产功能与二产、三产融合起来,重点发展集农业体验、休闲度假、美食购物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和以民宿经济为重点的新业态[3]。持续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兴业态,实现了“三新”发展的新突破。未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还将释放更大活力。天津已成功举办中国奶业大会、世界智能大会智能农业分会、小站稻振兴峰会、国际种业博览会、国际羊业发展高级研讨会等,农业已成为会展经济和开放经济发展新亮点。 3.2 抓好“互联网+”,推进智慧和精细农业发展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农产品原产地直供,探索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特色农产品网络直销基地建设,强化电商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产销对接[4]。立足全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定位,引进院士科研团队建设天津智能农业国际研究院,大力实施“物联网”农业、“电商网”农业、“信息网”农业的“三网联动”工程,逐渐确立智能农业发展全国领先地位。推动环境感知、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领域集成应用,以“放心菜、放心肉鸡、放心猪、放心水产品”工程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建设。 3.3 抓好绿色发展,推进全产业链延伸 近年来,天津开展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持续推进投入品减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资源养护三大举措,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未来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新型肥料施用、增施商品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技术,探索建立耕地轮作休耕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选择有特色的绿色产品,优先进行品牌培育,加快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完善绿色农产品标识和认证体系[5],严格管控准入条件和产品质量,搞好储、运、销各环节无缝衔接,培育绿色生产-绿色供应-绿色消费的生态供需产业链[6]。 4 推进天津乡村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 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以科技为支撑,促进农业转型发展,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是围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重大需求,强化现代要素集成运用,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效益空间,提升农村多元价值。二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整优化加工专用的农业产品和品种结构,依靠科技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三是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鼓励发展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电子商务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新的增长动力,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 4.2 强调规划引领,实现乡村产业有序发展 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做好顶层设计,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有规可循。一是注重规划衔接。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积极搭建“多规合一”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二是强化资源整合。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涉农区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9]。三是加强规划编制。推动乡村规划编制,强化新建农房规划管控,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开展田园建筑示范[10],创新督促、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各部门贯彻落实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重点地区、重点问题和重点环节,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4.3 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符合设施农用地有关规定的,按农用地管理。二是鼓励利用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发展乡村二、三产业等新业态新模式,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到2020 年基本实现农村产权确权全覆盖。四是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和收益分配制度[11]。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4.4 完善多元投入,支撑乡村产业项目建设 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在推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促进金融支农、引导社会资本等方面进行探索,提高农业投资效能。一是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各项涉农补贴政策,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12]。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开发支持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农业“走出去”金融产品[13],探索扩大抵押品范围。三是推动完善农业保险机制,推进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努力建立多层次、高保障、符合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体系。四是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乡村产业振兴。鼓励投向高标准农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重点领域。 4.5 完善人才保障,聚集乡村产业发展力量 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开创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新局面,聚集起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大力量。一是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健全“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14]。二是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特色水产养殖、动植物防疫等相关专业和课程,为乡村产业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三是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农业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15]。四是支持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鼓励龙头企业、休闲园区建立农创空间,支持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农业科技人员等新农民。 [1]孔祥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J].农村金融研究,2018(2):9-13. [2]“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课题组.强化科技引领 实现产业兴旺[J].四川农业科技,2017(12):5-7. [3]曾福生,蔡保忠.以产业兴旺促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2):179-184. [4]陈文胜.以产业兴旺为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乡村发现,2018(2):107-110. [5]刘静雅.以产业兴旺促乡村振兴[J].乡村科技,2018(4):1. [6]卢凤君,刘晴,卢凤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融合的路径与实践[J].中国工程咨询,2018(5):24-29. [7]李含琳,李楠.构建“农业三大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J].甘肃农业,2018(2):21-23. [8]徐盘钢.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J].上海农村经济,2018(2):1. [9]李瑾,孙国兴,韩金博.推进天津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9(6):1-5. [10]韩金博,史佳林,孙国兴.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成效及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9(2):60-63. [11]韩金博,孙国兴,张明亮.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发展方向[J].天津农业科学,2019(3):40-42. [12]罗歆.贯彻新发展理念 努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1):257-258. [13]史守剑.制度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2):209-210. [14]王桃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乡村科技,2018(12):56-57. [15]姜岩.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经济学解析[J].农业经济,2018(7):28-29. 1 天津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十三五”以来,天津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有效形式,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一减三增”农业结构调整作用初步凸显;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二是生产方式转变成效显著。绿色化引领品牌发展效果显著;科技化助推优质产业和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三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展现新气象、实现新发展;农产品物流中心区建设初具规模;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四是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大力培育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领农业高质化高端化发展;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规模扩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日益壮大。五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落实农业部天津市政府合作框架协议,着力打造“四区两平台”建设;京津冀休闲农业实现一体化发展;新一轮招商引资助推产业振兴初现端倪。2 天津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天津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省市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2.1 推动产业融合下沉有待加强乡村产业振兴在整体推动上还有一定差距,一些相对落后的镇村往往是融合发展滞后的区域。各产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发展较快,但打破产业界限,促进各产业间联动的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尚不完善;基于产业融合发展的各类新型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还停留在探索阶段,亟需进一步发展壮大。2.2 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依然存在融资难、引才难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基层“一懂两爱”人才十分短缺[2],农业科技人才总量并不少,但领军型和实用型农业科技人才还偏少,很多特色优势产业产品和新兴产业产品缺乏科技人员进行持续研发和技术支撑。2.3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农村产业纵向融合较多,横向、跨界、参透融合较少。高端农产品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有品质无品牌,低产量高成本,名气不小市场不大,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前延后伸、开发多元化产品还不充分,存在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的现象。农村电商发展相对滞后,营销方式比较简单。2.4 农业规模化品牌化有待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较多,但生产能力和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较弱,同时商标注册意识、保护意识跟不上,有竞争力的市场品牌不多。多数产业化组织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缺乏,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经营理念观念落后,导致经营产品多为原始农产品或经过简单包装加工后的初级农产品,在精深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等方面档次不够,附加值不高。3 天津乡村产业新业态发展构想新时代推进天津乡村产业发展,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融合模式,发展新业态,全力打造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升级版,努力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实现乡村振兴。3.1 抓好“农业+”,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将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结合起来,将一产功能与二产、三产融合起来,重点发展集农业体验、休闲度假、美食购物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和以民宿经济为重点的新业态[3]。持续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兴业态,实现了“三新”发展的新突破。未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还将释放更大活力。天津已成功举办中国奶业大会、世界智能大会智能农业分会、小站稻振兴峰会、国际种业博览会、国际羊业发展高级研讨会等,农业已成为会展经济和开放经济发展新亮点。3.2 抓好“互联网+”,推进智慧和精细农业发展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农产品原产地直供,探索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特色农产品网络直销基地建设,强化电商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产销对接[4]。立足全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定位,引进院士科研团队建设天津智能农业国际研究院,大力实施“物联网”农业、“电商网”农业、“信息网”农业的“三网联动”工程,逐渐确立智能农业发展全国领先地位。推动环境感知、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领域集成应用,以“放心菜、放心肉鸡、放心猪、放心水产品”工程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建设。3.3 抓好绿色发展,推进全产业链延伸近年来,天津开展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持续推进投入品减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资源养护三大举措,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未来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新型肥料施用、增施商品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技术,探索建立耕地轮作休耕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选择有特色的绿色产品,优先进行品牌培育,加快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完善绿色农产品标识和认证体系[5],严格管控准入条件和产品质量,搞好储、运、销各环节无缝衔接,培育绿色生产-绿色供应-绿色消费的生态供需产业链[6]。4 推进天津乡村产业发展对策建议4.1 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以科技为支撑,促进农业转型发展,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是围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重大需求,强化现代要素集成运用,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效益空间,提升农村多元价值。二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整优化加工专用的农业产品和品种结构,依靠科技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三是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鼓励发展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电子商务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新的增长动力,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4.2 强调规划引领,实现乡村产业有序发展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做好顶层设计,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有规可循。一是注重规划衔接。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积极搭建“多规合一”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二是强化资源整合。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涉农区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9]。三是加强规划编制。推动乡村规划编制,强化新建农房规划管控,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开展田园建筑示范[10],创新督促、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各部门贯彻落实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重点地区、重点问题和重点环节,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4.3 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符合设施农用地有关规定的,按农用地管理。二是鼓励利用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发展乡村二、三产业等新业态新模式,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到2020 年基本实现农村产权确权全覆盖。四是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和收益分配制度[11]。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4.4 完善多元投入,支撑乡村产业项目建设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在推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促进金融支农、引导社会资本等方面进行探索,提高农业投资效能。一是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各项涉农补贴政策,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12]。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开发支持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农业“走出去”金融产品[13],探索扩大抵押品范围。三是推动完善农业保险机制,推进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努力建立多层次、高保障、符合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体系。四是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乡村产业振兴。鼓励投向高标准农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重点领域。4.5 完善人才保障,聚集乡村产业发展力量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开创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新局面,聚集起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大力量。一是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健全“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14]。二是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特色水产养殖、动植物防疫等相关专业和课程,为乡村产业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三是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农业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15]。四是支持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鼓励龙头企业、休闲园区建立农创空间,支持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农业科技人员等新农民。参考文献:[1]孔祥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J].农村金融研究,2018(2):9-13.[2]“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课题组.强化科技引领 实现产业兴旺[J].四川农业科技,2017(12):5-7.[3]曾福生,蔡保忠.以产业兴旺促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2):179-184.[4]陈文胜.以产业兴旺为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乡村发现,2018(2):107-110.[5]刘静雅.以产业兴旺促乡村振兴[J].乡村科技,2018(4):1.[6]卢凤君,刘晴,卢凤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融合的路径与实践[J].中国工程咨询,2018(5):24-29.[7]李含琳,李楠.构建“农业三大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J].甘肃农业,2018(2):21-23.[8]徐盘钢.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J].上海农村经济,2018(2):1.[9]李瑾,孙国兴,韩金博.推进天津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9(6):1-5.[10]韩金博,史佳林,孙国兴.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成效及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9(2):60-63.[11]韩金博,孙国兴,张明亮.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发展方向[J].天津农业科学,2019(3):40-42.[12]罗歆.贯彻新发展理念 努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1):257-258.[13]史守剑.制度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2):209-210.[14]王桃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乡村科技,2018(12):56-57.[15]姜岩.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经济学解析[J].农业经济,2018(7):28-29.

文章来源:天津纺织科技 网址: http://tjfzkj.400nongye.com/lunwen/itemid-12258.shtml


上一篇: 天津抢抓“新基建”机遇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_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天津纺织科技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